薄层色谱仪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,能够得到重复性较好的结果。这有助于研究人员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可以通过显色剂或紫外灯等手段使斑点显色,从而直观地观察到分离结果。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快速判断样品的纯度和成分,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和定性分析,包括有机化合物、无机化合物、生物大分子等。这使得它在化学、生物化学、医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薄层色谱仪的测定步骤:
-选择合适的玻璃板,要求光滑、平整,洗净后不附水珠,晾干。
-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固定相,如硅胶和适当的粘合剂(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)混合制成匀浆。
-将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,一般可涂成0.2~0.3mm厚的薄层。
-涂布后的薄层板需在室温下晾干,然后在110℃烘30分钟左右,再置于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。
-在距薄层板底边2.0cm处划一条基线,作为点样的起始位置。
-用点样器或毛细管吸取适量样品溶液,小心地在薄层板上进行点样,形成直径不超过5mm的圆点。
-点样时应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,并保持点样量适中,以免影响分离效果。
-在展开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,预先饱和一段时间。
-将点好样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中,浸入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.5~1.0cm(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)。
-密封缸盖,待展开至规定距离(一般为10~15cm)后取出薄层板。
-展开结束后,取出薄层板并立即用铅笔画下溶剂前沿位置。
-根据化合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显色方法,如紫外光照射、碘蒸汽熏蒸或喷洒显色剂等。
-在规定的波长下观察斑点颜色,测量比移值(Rf),并进行记录。